2019年11月23日-11月24日,2019中國自動化大會專題論壇之 “智能系統與機器人”在杭州國際博覽中心成功召開。目前生產制造、醫療康復、老齡服務、救災救援、公共安全、航空航天等重點領域均對系統智能化提出來重要需求,機器人及人工智能技術已成為系統智能化的重要抓手和重要組成部分。此次交流的目的是集中報告反映近年來我國學者在智能系統與機器人領域取得的成果。本論壇由同濟大學校長陳杰院士和浙江大學熊蓉教授共同擔任論壇主席。
哈爾濱工業大學機器人研究所所長趙杰教授,通過從結構與本體、感知與交互、控制與決策三個角度描述機器人未來十五年機器人技術階段性發展趨勢,并闡述了未來15 年全球機器人產業新的國際競爭戰略格局、未來全球機器人產業中我國應處的地位以及面臨的挑戰及機遇。
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宋征宇教授,簡要回顧自主技術在航天運輸系統研究現狀,總結了運載器自主飛行與其他運動體自動駕駛的差異,提出了適合航天運輸系統的自主分級模型。隨后重點從自主動態軌跡規劃技術和自主姿態控制技術兩個方面介紹自主技術的應用場景和研究進展。
北京理工大學黃強教授,介紹了北理工匯童仿人機器人發展歷程,講述了擬人化運動規劃、傳感反射控制、仿生功能部件與系統匹配優化等方法,以及實驗驗證結果。分析了我國與國際上最領先仿人機器人之間的差距,以及國際仿人機器人發展共同面臨的實用化瓶頸問題,提出了仿人機器人核心單元部件、多模態運動和擬人化智能操作的發展思路。
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劉連慶研究員,提出了類生命機器人的研究理念,通過生命系統和機電系統在分子和細胞尺度的融合,推動機器人系統由非生命介質向生命介質轉變,使得機器人同時具備生命系統和機電系統的優點,進而提升機器人的各種性能、帶動機器人學科的發展。闡述了了以智能融合為目標,以活體細胞為物質載體,通過與機電系統的結合,實現生命本征感知和驅動,進而展示出通過全生物信息閉環,實現智能涌現和發育的可能性。
北京理工大學自動化學院方浩教授,首先針對協同探測問題,介紹了基于分布式優化的多無人機自主協同探測及無人機自主隊形變換控制。進而針對協同作業問題,介紹了冗余自由度移動操作機器人的協調優化與協同控制。最后針對協同任務規劃問題,介紹了滿足協同任務時序邏輯約束的任務鏈設計。為建筑機器人面向復雜任務的智能協同提供重要參考。
西安交通大學薛建儒教授針對實現完全的自主駕駛面臨的問題,探討了引入人的作用或者人的認知模型,形成人機協同的混合增強智能駕駛的方案,介紹了包括增強智能駕駛中的示教、模仿與交互學習及受腦和神經科學啟發的自主智能等核心問題及課題組所取得部分研究進展。
上海大學謝少榮研究員介紹了復雜海洋場景中,采用基于線索和選擇性注意機制的分布式弱中心化決策模型,通過采用多智能體強化學習的方法分析同伴的觀察信息和潛在動作并使用基于注意力機制的多任務差異性分配方法完成復雜環境下集群的協同決策。
同濟大學何斌教授針對當前自主智能體面對復雜環境的脆弱性問題,介紹自主智能體主動感知與行為進化的研究進展,分析了開放環境下精準主動感知及行為進化的挑戰與核心基礎理論問題,最后探討基于主動感知的智能單體行為進化技術在自主智能無人系統領域的應用前景及變革性影響。
上海交通大學王賀升教授針對非結構化下的視覺伺服問題,系統的介紹了一系列相關解決方案,從點特征入手,推廣到更廣泛的通用圖像特征,給出完整的理論分析,并介紹了分別針對視覺伺服的鎮定和跟蹤問題,結合包括機械臂、移動機器人、無人機、軟體機器人等機器人系統進行的研究與應用。
北京航空航文力教授介紹了仿生機器人、軟體機器人的部分關鍵技術,以及在真實環境中對低成本、高效無損的軟體機器人關鍵技術進行測試與應用相關成果,同時也匯報軟體機器人, 如軟體手,軟體臂的驅動、感知一體化方面的一些探索工作。
與會同行表示,此次會議是珍貴的交流學習的機會,專家們的精彩報告讓人受益良多。專題論壇主席陳杰院士和熊蓉教授對各位專家及與會者對論壇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謝。至此,本次專題論壇圓滿結束。
來源:大會組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