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精品_久久一二三区_亚洲韩日在线_日韩中文字幕视频

關于中國自動化學會首期混合增強智能前沿講習班的通知

日期:2018-07-28 15:40

一、講習班主題

       當前人工智能發展迅猛,正成為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孵化器和助推器。混合增強智能就是將人的作用或人的認知模型引入到人工智能系統中,形成人機協同的混合增強智能。國務院印發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明確列出混合增強智能是新一代人工智能的五大發展方向之一,并且也是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典型特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委員會信息科學學部2017年修訂的學科代碼也給出了混合智能的專門學科代碼(F060606)。

       為繼續推進和深化混合增強智能的研究發展,中國自動化學會混合智能專業委員會將于2018年9月8-9日在西安舉辦首期混合增強智能前沿講習班,主題是“人在回路的混合增強智能”。此次講習班邀請到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學鄭南寧教授,中國自動化學會副理事長王飛躍教授、澳門大學陳俊龍教授等11位一線的權威專家系統闡釋人在回路的混合增強智能前沿熱點問題,深入研討混合增強智能的基礎理論、關鍵技術和支撐環境,分享最新學術動態。

       講習班旨在為學員提供一個與人工智能和計算科學領域頂尖學者面對面交流的寶貴契機。講師團隊特邀了長期工作在混合增強智能一線的一流學者,授課內容涵蓋了混合增強智能基礎理論、應用方法及新型計算架構等前沿問題。講習班特別安排了與專家面對面的互動環節,使學員有機會當面聆聽混合增強智能專家的指導與建議。

       二、學術主任

       主任:薛建儒

 

 

 

 

薛建儒,博士,西安交通大學教授。2003年獲西安交通大學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博士學位,2002-2003年在日本富士施樂公司研究本部工作,2008-2009年在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訪問,1999年至今在西安交通大學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研究所從事教學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計算機視覺與模式識別、智能車環境感知及運動控制,在IEEE匯刊TPAMI、TIP、TMM及學術會議ICCV、CVPR、ECCV、IROS、ACM MM等發表論文70余篇。研究成果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IEEE ITSSInstitute Lead Award及ACCV2012最佳應用論文獎。獲中國自動化學會青年科學家獎、陜西省青年科技獎等榮譽。目前是中國自動化學會混合智能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圖像圖形學會理事。

副主任:張軍平

張軍平,復旦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是人工智能、機器學習、圖像處理、生物認證及智能交通。曾于2007.9-2008.3年作為訪問學者訪問加州大學圣地亞哥校,2014.8-2015.8年作為Research Associate受聘于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工作一年。他擔任人工智能著名期刊IEEE Intelligent Systems和交通領域期刊IEEE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編委,為國內期刊《軟件學報》、《自動化學報》和《模式識別與人工智能》的責任編輯。目前是中國自動化學會混合智能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計算機學會人工智能專委會委員,中國人工智能學會機器學習專委會常委。發表近100篇高質量論文,包括IEEE TPAMI, TNNLS, ToC, TAC,TITS, TVCG等國際期刊和ICML, ECCV等國際會議。

三、本次講習班日程安排

鄭南寧,中國工程院院士, 西安交通大學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研究所教授,工學博士(1985年日本慶應大學),IEEE fellow,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自動化學會理事長,國際模式識別協會理事會成員;研究領域有計算機視覺與模式識別、認知計算、人工智能系統及其先進計算架構。1995年獲國家杰出青年基金,1996年獲第三屆中國青年科學家獎,2001年獲何梁何利科學技術獎;其研究團隊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首批創新研究群體項目資助(2000年)。著有《計算機視覺與模式識別》(國防工業出版社1998),Statistical Learning and PatternAnalysis for Image and Video Processing(Springer 2009);在IJCV、IEEE Trans. PAMI、IEEE Trans. Computers、IEEE Trans. IP、IEEE Trans. CSVT、IEEE Trans. ITS等國際學術期刊和ISCA、CVPR、ICCV、ACCV等國際會議上發表多篇論文;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兩項(1991、1996)、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一項(2007)、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一項(2016)。

 王飛躍,教授,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復雜系統管理與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自動化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1990年獲美國倫塞利爾理工學院(RPI)計算機與系統工程博士學位,至2011年任美國亞利桑那大學教授和機器人與自動化等實驗室主任。1998年作為國家計劃委員會“引入海外杰出人才計劃”人才回國合作。主要從事機器人、智能控制、社會計算、平行智能、知識自動化等研究。2003年起先后當選IEEE、INCOSE、IFAC、ASME和AAAS等國際學術組織Fellow。2007年獲ACM杰出科學家稱號、同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014年獲IEEE SMC Norbert Wiener獎等。現任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ational Social Systems、IEEE/CAA J. of Automatica Sinica、自動化學報、指揮與控制學報主編。

 陳俊龍(C. L. Philip Chen),教授,自動化學會副理事長,國家特聘專家,澳門科協副會長,澳門大學講座教授,科技學院前院長。陳教授是IEEE Fellow(院/會士),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 Fellow(院/會士),國際模式識別IAPR Fellow(院/會士),國際系統及控制論科學院IASCYS院士,自動化學會(CAA)及香港工程師學會(HKIE)Fellow,陳教授現任IEEE系統人機及智能學會的期刊主編(IEEE Trans. on Systems,Man,and Cybernetics: Systems),曾任該學會國際總主席。陳教授主要科研在智能系統與控制,計算智能,混合智能,數據科學方向。在2018年“計算機科學學科”高被引用文章數目學者中全世界排名在前14名。詳見https://orcid.org/0000-0001-5451-7230 。陳教授的科研包括國家基金委重點項目及面上項目在人工智能方向的科研,以及多項澳門科學基金委的資助,并獲得兩次澳門自然科學獎。陳教授獲IEEE學會頒發了4次杰出貢獻獎,是美國工學技術教育認證會(ABET)的評審委員。 澳門大學工程學科及計算機工程獲得國際【華盛頓協議】及【首爾協議】的認證是陳教授對澳門工程教育的至高貢獻。擔任院長期間帶領澳門大學的工程學科及計算機學科雙雙進入世界大學學科排名前200名(從千名以外)。2016年他獲得了母校美國普度大學的杰出電機及計算機工程獎。

 曾志剛,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先后擔任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IEEETransactions on Cybernetics;IEEE Transactions on FuzzySystems;Cognitive Computation;NeuralNetworks;Applied Soft Computing;自動化學報和控制工程的編委。擔任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Systems;Neural Computing & Applications;Neurocomputi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uzzy Systems;NeuralProcessing Letters等5個SCI源國際學術期刊的客座編委。擔任過三十多個國際學術會議的大會主席,程序委員會主席,出版主席等。曾獲湖北省自然科學一等獎、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各一次。

陳霸東,西安交通大學教授,博導。研究興趣包括信號處理、機器學習、人工智能、腦機接口等。發表學術論文200多篇,其中SCI收錄期刊論文120余篇,發表在IEEE TSP, IEEE TNNLS, IEEE SPL, AUTOMATICA 等國際著名期刊,8篇論文獲“ESI高被引論文”。入選第八批陜西省“獲2018年度陜西省高等學校科學技術獎勵一等獎、第四屆中國自動化學會青年科學家獎。陳教授是IEEE高級會員,擔任國際著名期刊IEEE TNNLS、IEEE TCDS的編委(AE)以及IEEE面向信號處理的機器學習(MLSP) 、IEEE認知與發展系統(CDS)技術委員會委員(TC)。作為項目負責人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面上、青年和973課題等多項重要科研項目。  

 

 潘綱,浙江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博導,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圖形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常務理事、腦機融合與生物機器智能專委會主任委員,獲CCF-IEEE CS青年科學家獎、IEEE TCSC Award forExcellence (Middle Career Researcher)。主要研究方向為混合智能、腦機接口、類腦智能、計算機視覺、普適計算等。獲ACM/IEEE國際會議最佳論文獎3次,包括ACM UbiComp2016最佳論文獎(CCF-A類會議)。相關成果入選2016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第2完成人)、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第2完成人)。擔任IEEE Systems Journal、ACM IMWUT、Chinese Journal of Electronics等期刊的編委。

  黃增峰,復旦大學大數據學院青年研究員,2013年獲得香港科技大學博士學位,之后在丹麥奧胡斯大學和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從事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數據挖掘、機器學習、數據庫等領域的大數據算法問題和復雜性理論。其他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復雜網絡分析和理論計算機科學等,在相關領域的國際會議、期刊如FOCS,ICML,SIGMOD,PODS,SICOMP,TODS等發表多篇學術論文,并且獲得了ICML 2018 best paper runner up awards。

 汪玉,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長聘副教授,從事高能效電路與系統研究,發表論文200余篇,IEEE/ACM雜志文章40余篇;谷歌學術引用3300余次。擔任ACM SIGDA E-News主編,IEEE TCAD、TCSVT編委,DAC等領域頂級會議技術委員會委員,ACM杰出演講者,ACM FPGA技術委員會亞太地區唯一成員。16年獲得NSFC優秀青年基金。獲得FPGA17、NVMSA17,ISVLSI12最佳論文,以及8次國際會議最佳論文提名。深度學習FPGA加速器在2016年知識產權轉化入股北京深鑒科技有限公司,打造世界最先進的FPGA深度學習平臺。

 任鵬舉,西安交通大學副教授,博導。研究方向為面向視覺認知的新型計算結構。共發表學術論文28篇,其中包括本領域頂級期刊IEEE Trans. Computers、IEEE Trans. CAD、IEEE Trans. Cognitive andDevelopmental Systems、IEEE Trans. Circuit and SystemsII等。申請國內外發明專利20項,授權專利13項(含1項美國專利)。近5年主持國家和省部級科研項目8項,包括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1項、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參與國家核高基科技重大專項子課題1項(副組長)。作為課題骨干完成了6款圖像處理專用芯片的設計和流片。2015年入選首屆中國科協“青年人才托舉工程”(全國自動化方向共入選4人)。

 李遠清,華南理工大學自動化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華南理工大學腦機接口與腦信息處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IEEE Fellow、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廣東省南粵百名杰出人才培養工程人選,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1項、廣東省自然科學一等獎2項等。是IEEE Trans. on Fuzzy Systems,IEEE Trans. on Human Machine Systems等4份SCI國際期刊的副主編。1988年本科畢業于武漢大學數學系,1994年碩士畢業于華南師范大學數學系,1997年博士畢業于華南理工大學自動控制工程系。2000年以來,先后致力于獨立分量分析與盲源分離、稀疏編碼、半監督機器學習、腦電與fMRI信號分析、腦機接口、腦內視聽覺整合等方面的研究。迄今為止,發表論文100余篇,其中在IEEE Trans. on Information Theory,IEEE Trans. on Signal Processing,IEEE Trans.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IEEE Signal ProcessingMagazine,Proceedings of the IEEE等匯刊上發表長文40余篇,在Cerebral Cortex,Human Brain Mapping,NeuroImage,Scientific Reports,Machine Learning,Pattern Recognition,Neural Computation,Journal of Neural Engineering,NIPS等國際著名期刊及權威會議上發表論文共30余篇。申請獲批專利30余項。主持項目包括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科技部863課題、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團隊項目等。擔任中國自動化學會常務理事、中國人工智能學會混合智能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醫學神經工程分會副主任委員等。

 朱軍,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教授,清華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助理。2001到2009年獲清華大學計算機學士和博士學位,之后在CMU做博士后,2011年回清華任教,2015到2018年任卡內基梅隆大學兼職教授。主要從事機器學習基礎理論、高效算法及相關應用研究,在國際重要期刊與會議發表論文百余篇。擔任IEEE TPAMI的副主編和編委、AI編委,擔任機器學習國際大會ICML2014地區聯合主席,ICML(2014-2018)、NIPS(2013,2015,2018)、IJCAI(2015,2017)、AAAI(2016-2018)等國際會議的領域主席。獲CCF自然科學一等獎、CCF青年科學家獎、中創軟件人才獎、清華大學優秀班主任一等獎等,入選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MITTR35中國區先鋒者以及IEEE Intelligent Systems評選的“AI’s 10 to Watch”。

五、會務人員聯系方式

曲延云:15710658634;

yyqu@xmu.edu.cn

梅魁志:13152006695;

meikuizhi@mail.xjtu.edu.cn 

房建武:13759927585;

j.w.fangit@gmail.com

 六、報名與繳費

 1. 繳費標準

①2018年08月15日(含)前注冊并繳費:自動化學會會員2000元/人,非會員報名同時入會2500元/人;

②現場繳費:會員2500元/人,非會員3000元/人(包含提前報名現場繳費、現場報名現場繳費);

③在校生參會可享受學生優惠價格600元/人;

④公務卡繳費可現場刷卡,但需要提前提交報名信息方可按優惠價格繳費;

⑤自動化學會團體會員參加,按會員標準繳費;

⑥同一單位3人及以上團體報名,按會員標準繳費。

注冊費包括講課資料和兩天會議期間午餐,其它食宿、交通費用自理。

2. 報名方式

即日起至2018年09月07日,您可登錄活動行官方報名頁面進行繳費報名。

3. 繳費方式

 

1)為及時核查繳費狀態,請在銀行轉賬繳費時,備注“姓名+單位+講習班”;

2)會議統一開具“會議注冊費”發票;

3)9月1日前(含)繳費,發票和會議通知在簽到時統一發放;

4)9月1日后繳費,發票和會議通知于會議結束后領取。

七、交通與住宿

交通路線1:西安咸陽國際機場—西安交通大學(興慶校區),打車需約120元。

交通線路2:西安北站—西安交通大學(興慶校區),打車需約65元。

交通線路3:西安火車站—西安交通大學(興慶校區),打車需約16元。

 

周邊酒店住宿信息:

1、世紀金源國際大飯店(5星)(機場大巴直達),大床單間(單早):420元/晚,酒店到會場路線700路直達兩站

 2、南洋國際酒店(3星),大床單間(單早):320元/晚,酒店到會場步行5分鐘到交大南門

 3、西安安家公寓酒店,大床單間(單早):140元/晚,酒店到會場步行5分鐘到交大東南門

 4、漢庭快捷(交大店),大床單間(單早):198元/晚,酒店到會場步行3分鐘到交大東南門